“本想换主体省点税,没想到直接亏了465万,店铺还被冻结了!”
不久前,深圳一亚马逊美国站卖家听信服务商“换主体避税”的说法,将境内公司主体更换为香港公司,结果被追缴2022-2025年税款及罚款共计465万元,亚马逊账号也因“规避审核”被冻结,资金无法提现。
此类案例并非个例,2025年10月以来,已有1200余个中国亚马逊卖家账号因换主体操作暴雷,涉及资金上亿元且申诉无门。
PART 1
亚马逊报税现状
10月份,亚马逊发布税务申报新规,表明会按季度向中国税务机关报送卖家的身份信息、交易数量、收入信息、佣金及服务费等数据。
但在10月31日亚马逊完成涉税信息首次报送后,越来越多卖家在税务对账时发现,税务系统里的销售数据,和自己后台的净收入压根对不上,部分卖家的差额甚至高达数万元。
与此同时,众多卖家在10月底和11月初陆续收到初次、二次税务通知。近日,深圳、广州等地部分卖家又收到第三轮税务通知,被要求5日内提交税收风险核查的详细资料。
这次的通知,是税务部门拿着平台直接报给他们的真实销售数据,和卖家公司申报的收入数据对照后发的警示。也就是说,卖家在平台上卖了多少税务部门现在清楚得很,想靠少报收入避税,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一时间,市场上涌现出各种“10天快速换主体”、“零申报避税套餐”等服务,声称可以通过将店铺主体从境内公司变更为香港公司或离岸实体的方式,实现所谓的“合法避税”。
不少卖家便试图通过更换店铺主体来规避监管,但这种方式真的可行吗?或许,亚马逊近期突然掀起的封号潮就是最好的答案。
PART 2
换主体已成最大雷区
“国内换国内没啥问题刚刚自己换了两个。”
“亚马逊本来就允许更换主体啊,有啥好担心的,变更那么多了,目前没出差错。”
理论上,在亚马逊上换主体是比较常规的操作,风险较小,最多触发消法或者KYC,那为何还是不少卖家因换主体被封号呢。
原因在于,亚马逊将主体信息视为与账户历史、实际控制人和资金流水深度绑定的核心标识。
“换主体”看似只是对后台资料的简单修改,但卖家若在没有合理解释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集中、频繁地变更主体,必然会被平台风控系统标记为“异常行为”,进而可能直接被封号。
尤其是在当前税务敏感期,审核肯定会更严,卖家要么需要等很久,要么直接账号出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换主体还赶上了消费者法案的窗口期,所以两个叠加起来就更容易挂店铺。
现在不少服务商趁机推出的“避税套餐”,用看似诱人的宣传忽悠卖家,常见套路主要有两种:
“10 天快速换主体” 服务:宣称可快速将境内公司主体更换为香港公司或离岸实体,声称 “境外主体无需报送税务信息”,帮卖家 “规避监管”。
“零申报避税套餐”:承诺通过分拆收入、转换主体身份等方式,实现 “合法零申报”,帮卖家 “省下巨额税款”。
这些套路的共同特点是只强调 “避税效果”,绝口不提背后的风险。
实际上,所谓的 “避税方案”,本质上是利用信息差误导卖家,让人误以为 “换个主体就能瞒天过海”,却不知道税务机关早已布下 “监管天网”,最终只会将卖家推向违规深渊。
目前平台的重点监测行为包括:短期将账号改为境外主体,特别是大陆主体更换为香港主体;主体跨国变更,但收款账户仍关联原主体;无法提供新主体的真实运营证明,如商业登记证、银行流水、办公地址、员工合同等。
以变更香港主体为例,亚马逊风控会要求提供香港公司的商业登记证、银行流水、税务合规证明等资料,一旦资料不齐或给不到真实运营证据,账号极有可能无法顺利通过审核。
另外,哪怕已经把营业执照换成香港主体了,但如果后台提现仍走原账户或关联账户,平台风控就有可能认定为你在隐匿收入、疑似避税,从而进入财税核查。
一旦被发现违规操作,卖家要承受的代价远比想象中严重。
1税务处罚
根据《税收征管法》,虚假申报或隐匿收入将被追缴全部税款,加收每日万分之五的滞纳金,并处50%以上5倍以下罚款。
2平台处罚与刑事责任
亚马逊对“规避审核”行为零容忍,违规账号将直接冻结;若偷税金额超过 10 万元,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即便亚马逊仅要求报送当前季度数据,税务机关仍可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历史交易数据,想通过换主体掩盖过往违规行为,完全是徒劳。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