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选品,我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一个链接,在同一个关键词下,同一天的搜索结果页里,它的三个不同变体,竟然同时出现在了自然位的第7、第8和第9。
更有意思的是,排名第7的产品是它原来就有的稳定自然位,而第8和第9都是新增的。你可能会觉得,新增的第8、第9名,流量肯定不如第7名。但真相是,这两个新增位置带来的额外自然流量,加起来一定比原来单个第7名的还多。这就是典型的1+1>2。
这就是亚马逊从10月1号开始,全面铺开的“同一个关键词下,允许多个变体占自然位”的新策略。很多人以为这只是系统抽风,但背后其实是亚马逊的一盘大棋,一场酝酿已久的“阳谋”。
看得见的霸屏,看不见的危机
这个新规,对不同卖家的影响是天差地别的。
对于那些拥有多个强势变体的头部卖家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利好。以前,一个关键词下,链接实力再强也只能占一个自然位。现在规则松绑,他们可以直接从“占一个坑”变成“占两三个坑”,实现搜索结果页的“霸屏”,流量和曝光成倍增长。
但搜索结果页的第一页,位置是有限的。这是一个零和游戏。
当一个链接占据了3个位置,就意味着有另外两个本该出现在这里的链接,被无情地挤到了第二页,甚至更后面。这就形成了残酷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对于中小卖家,或者变体较少的卖家来说,你会发现流量天花板变低了,不是你的产品变差了,而是前排的“黄金地段”被别人打包买走了。这种挤压是无声的,但却是致命的。
揭开流量底牌:谁在抢占你的坑?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产品到底有没有占到这些坑?是吃到了红利,还是被挤压了?
空想没用,你得有张能看清战场的“地图”。Sif的独家功能「查多变体自然位」就是目前全网唯一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工具。
你只需要把父体ASIN输进去,一张大盘趋势图就出来了,上面嫩绿色的柱子会告诉你,你的产品到底有没有享受到多占位的红利,以及这些额外的占位给你带来了多少新增的自然流量。
光看大盘还不够,你得知道细节。往下看列表,Sif会把功臣给你揪出来——是哪个子体,在哪个关键词下,抢到了哪个新增的位置。这就帮你精准定位到了那些有潜力、值得扶持的“好儿子”。
数据拿到手,仗就好打了。占住的,用Sif的「坑位快照」盯死它,保住胜利果实;还没占的,就去反查竞品,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然后优化自己的Listing和广告,把属于你的坑抢回来!
从狙击手到指挥官:打赢流量的阵地战
拿到数据,看清了战场,这只是第一步。真正拉开卖家之间差距的,是如何解读这场变革,以及我们未来的打法会因此发生怎样的改变。这不仅仅是一个算法的调整,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亚马逊对未来运营模式的一次“吹风会”,我看到了以下的几种变化。
首先,你的产品库不再是“养蛊皿”,只求养出一个最强的;它得是你的“阅兵方阵”,要让多个子体都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亚马逊现在奖励的是兵强马壮的“集团军”,而不是单枪匹马的“孤胆英雄”。
其次,你的广告思路也要跟着变。别再琢磨怎么给一个宝贝儿子找一堆词,而是要反过来想:针对某个核心大词,我手下这几个儿子里,哪个去打这个词的广告效果最好?让你的子体们去竞争上岗,为核心流量服务。当然,这也意味着核心词的广告竞争会更激烈,CPC水涨船高是必然的。
最后,这个新规还给了你一个走“后门”的机会,就是“老带新”。一个毫无评论和权重的新品,冷启动太难了。现在,你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变体,合并到一个表现不错的老链接里,直接共享评价和部分权重,让“老兵”带着“新兵”一起上战场,跳过最危险的“裸奔期”。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