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始做,会不会晚了?”
这几年大家都在问:亚马逊还能做吗?能不能赚到钱?
说实话,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明确一点:亚马逊能做,只是不能盲目做,而是要讲方法、有策略地做。
先说结论
亚马逊门槛确实越来越高,玩法也复杂了,不能再随便铺货、砸广告抢流量了。但是,它依然是目前全球最大、最稳定的跨境电商平台,平台流量和用户信任度依旧不容小觑。
卖家要做的,是把目光从“快钱”和“爆款”拉回到“产品”和“运营”上。选好产品,保证品质,品牌做得响亮一点,运营更精准,这样才能活得长远。
1
国内电商正在“无限内卷”
过去十年,电商格局经历了剧烈震荡。从阿里一家独大,到拼多多迅速崛起,再到抖音、小红书等内容电商、社交电商的快速渗透,流量分发机制早已不再单一,渠道不断更替,节奏之快,几乎令人跟不上。
甚至连原本定位于办公场景的钉钉,都开始布局短视频,支付宝也在加码视频化,美团更是从外卖杀进了即时零售。这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平台之间不再“各司其职”,而是在争抢流量、抢占用户时间。
卖家在每个平台都面临着流量快速变化的挑战。今天直播火了,明天短视频又流行,接着私域运营和AI内容又成了热点。每次新玩法出现,都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但很多时候刚刚掌握上一轮,新的规则和模式又来了。这样不断变化,导致卖家很难稳定下来,很多品牌和中小商家因此感到很焦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2
亚马逊:稳定,是被忽视的红利
观察别国的电商结构,例如美国市场,情况则截然不同。
亚马逊在北美的市场占有率,过去十多年始终保持在70%左右,平台地位始终稳固,几十年来,重资产投入于仓储、履约、物流体系,不断打磨消费者体验,不靠花样营销,而靠基础设施堆出了“用户信任”。
而且据Marketplace的报告显示,亚马逊美国市场依然是最有利于新卖家首次销售的地区,根据平台数据,过去一年内新注册的卖家中,有超过73%继续活跃在美国站上,远远高于德国(38%)、英国(32%)和加拿大(16%)等其他主流市场。
对比国内电商平台频繁“玩法换代”的状态,亚马逊的核心逻辑显得异常克制而稳定。平台并不急于跳出自己的角色,不做社交,不玩短视频,专注把“在线零售”这件事做到极致。
再往外看,整个美国互联网的主流公司也展现出类似节奏。Google 仍以搜索广告为主,Meta 依然围绕社交广告运营,Costco、沃尔玛等线下渠道几十年如一日地深耕供应链。整个商业生态的关键词,不是爆发力,而是可持续。
对卖家而言,这种环境的可预测性,是一种被低估的价值。因为只有平台稳,商家才能慢慢沉淀供应链、优化产品结构、搭建品牌体系。
3
即便“格局动荡”,亚马逊依旧站得住
不少人会提到Temu、TikTok Shop等新势力,认为亚马逊也到了被颠覆的节点。确实,拼多多的全托管模式冲击了亚马逊的低价模型,TikTok正在重新定义内容带货,甚至Google的流量分发机制也在受到影响。
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格局变化”更多发生在战术层面,而非根基动摇。美国本土消费者在购物决策中,依然高度依赖亚马逊。在大多数用户心中,亚马逊 = 正常购物渠道,就像Google = 搜索、YouTube = 视频一样,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使用心智。
此外,美国消费者更注重的是预期一致、品牌认知、配送效率与履约体验。在这些方面,亚马逊长期积累的体系性能力,并非短期打法所能替代。短期冲击不等于结构松动。平台地基依旧稳固,真正变的是运营门槛与节奏。
4
人少决策快,小团队反而更容易突围
那么,回顾前三点,亚马逊现在还能做吗?普通卖家还有没有机会?
如果还是按照早期的铺货、压价、砸广告那一套来做,确实效果会越来越有限。但只要具备一定的产品能力、供应链基础,或者能组建一个有执行力的团队,依旧可以在细分类目中打开局面。
尤其对于小团队、小卖家来说,反而具备一些天然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跟那些几十号人的大团队比起来,小卖家反而有“人少好办事”的优势。选品方向可以迅速调整,广告策略可以随时调整,哪怕发现产品定位出问题,紧急换款、改图、重写Listing都能很快跟上。很多时候,一顿饭的工夫,该决定的都可以直接拍板了,不用开会、不用走流程。
这种灵活性,在变化越来越快的平台环境下,其实也是一种核心能力。
实际操作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
精准选品,避开高竞争红海
结合AI工具,提高Listing优化与素材生产效率
在使用体验上做细节优化,做产品细微差异化
在平台内提升好评率、打造高星口碑,积累长期可复购的用户基础。
在亚马逊,更重要的是把产品和服务做好,积累好评和回购,稳扎稳打地运营好店铺,才能在平台上站稳脚跟。
总的来看,亚马逊不是“不能做”,而是不能“随便做”。过去那种靠铺货、压价、搏一波流量的打法,正在逐渐失效;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清晰的逻辑:产品扎实、节奏稳定、策略明确。
无论外界说得多难、多卷,亚马逊依然是一条清晰、稳定的出海路径。它不是没有门槛,而是对方法、节奏、执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有想法、有产品、愿意沉下心来做事的小团队、小卖家来说,现在,反而是重新布局、精细化起步的好时机。
如果还在犹豫要不要入场,不妨换个视角:国内流量越来越贵,平台玩法越来越快,而亚马逊至少给了一个清晰、可控的起跑线。
现在,不是“还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谁先用对方法,先跑起来。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