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亚马逊突然暂停谷歌Shopping广告时,业内普遍的预期是:CPC会下降,流量会增长,对包括Temu在内的电商广告主们是利好。
暂停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我复盘了一批我们管理的跨境电商广告账户,想看看实际数据是否印证了以上推测。巧的是,Optmyzr也发布了类似的分析,但结论与我的观察并不完全一致!
Optmyzr选取了7月16-22日和7月23-29日的数据(剔除Prime Day影响),对比几个核心指标的变化。他们的数据表明:流量提升,CPC也有所降低(都只有8%左右的变动),但并未带来等比例的销售增长(转化价值和ROAS都下降了5%左右)。
Optmyzr的结论是:消费者虽然会点击竞品广告,但仍倾向于回到Amazon下单,因此增量流量的质量不高,反而成了「流量陷阱」⚠️
🧧但在我们管理的账户里观察到的,却是「流量红利」。
分享两个账户的数据对比(下图)——一个包含了7月上旬Prime Day的影响因素,一个则排除了Prime Day干扰。
①
②
上面两张图,结果很一致:
Clicks大幅上升,CPC 有明显回落;
虽然转化率下降幅度不小,ROAS的变动比例也与Optmyzr的数据接近;
但令人振奋的是,转化价值(销售额)都较上一个周期提升了40%左右。
✨这意味着,即便流量质量有所稀释,独立站广告主依然获得了真金白银的增长。
有一点我与Optmyzr的观察一致:3C电子类广告主是这波流量红利的大赢家,几乎所有核心指标都呈现出正向提升。
原因在于,消费者对“Prime级”价格和物流体验已经形成了心智,而电子产品恰恰是能满足甚至超越这些预期的品类,所以能够有效承接增量流量。
而服饰、家居及美妆健康等品类,短期内难以匹配Amazon的价格与物流优势,因此更容易陷入“流量陷阱”。
不过,中国跨境电商广告主的数据比Optmyzr所分析的北美市场表现更乐观。我认为原因在于,中国卖家在价格与物流上已内卷多年,与Amazon的服务差距在不断缩小(更何况Amazon上的大卖,有不少是自己人)。
所以尽管亚马逊在美国这个成熟的市场,更希望去引导用户使用其自有渠道,从而减少对外部平台的依赖,亚马逊美国站卖家也不用太过担心流量短缺的问题,只要把PMax和Shopping Ads优化到位,就有望把这“流量短缺”的困局转化为40%以上的销售增长。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