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到2025,“双十一”消费狂欢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其背后的运行模式和经验完全有潜力激活更大国际消费市场。
图源|CGTN
早在今年4月,京东旗下跨境平台Joybuy正在伦敦开展试运营,覆盖家用、母婴、玩具等品类,并配合“次日达”“免费配送”等优惠政策,同时其物流板块正在推动面向欧洲市场的“2—3日达”跨境履约网络建设。而阿里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AliExpress也在7月在英国开展业务,开始在大伦敦地区推出“小时达”配送服务。
从现有数据与产业发展特点来看,伦敦很可能成为中国跨境电商的首选目的地。
中国双十一的崛起:分析消费狂欢背后的产业成功
中国“双十一”商业狂欢的背后,离不开三大结构性支撑。
首先,中国电商市场规模与体量全球领先,让“双十一”成为全球罕见的集中消费场景,包括广大用户参与,较高的转化效率,和商户超快的履约速度,三者共同构成了国内高度成熟的零售体系。
第二,近年来中国电商成功让消费者决策模式发生转变。首先,直播带货的发展标志着电商这一产业的重大转型,直播带货成为消费者主流入口,通过“所见即所得”的场景化营销,直播模式有效提升了消费转化率,同时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同时,当下的电商正在结合线上便利和线下体验,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消费确定性和信任感。
第三,AI赋能电商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商家而言,AI是提质增效的“标配”,从AI店长、AIGC营销工具、智能客服,AI正在方方面面为销售段降本增效。而对于消费者而言,AI帮我挑、AI万能搜等新功能正在重新定义购物体验,使其变得更轻松精准。
为什么伦敦是中国跨境电商的理想目的地?
说完了国内“双十一”,我们将目光转向伦敦。要了解中国模式如何能在伦敦落地,我们先看英国的消费基本面。
1)英国“黑五”:消费力量持续释放
和“双十一”一样,英国的“黑色星期五”同样是消费的狂欢。根据Adobe发布的报告,英国消费者在2024年黑五当天的在线支出达到112亿英镑,成为全年消费最高峰,而整个节庆季(11月至12月)的在线支出累计达到258亿英镑,同比增长5.9%,创下历史纪录。
以上数字背后是英国高度成熟的消费结构:来自Statista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网购用户渗透率超过80%、近68.5%的消费者有跨境购物经历。此外,超过一半的英国消费者表示愿意在中国平台复购商品。
除此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正在出现类似中国“双十一”的周期性大促习惯——消费者不再集中于单日抢购,而是通过提前预热、延长折扣和多平台比价逐步完成购买。
这对于中国电商来说,是绝佳的出海机会:伦敦有着足够大的消费者规模、相对成熟的线上消费习惯,以及对于跨境商品较高的接受度。
图源|伦敦发展促进署
2)经济基础稳健: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并行
从消费能力来看,伦敦市场同样具备支撑跨境电商增长的基础。根据最新数据,英国人均购买力在2024年达到28,086欧元,显著高于欧洲平均水平,而在伦敦,这一数字明显更高。此外,伦敦的消费者群像偏向年轻化,在年轻群体中,消费态度则更倾向积极,超过半数的Z世代对经济持乐观预期。
英国线上消费的推力不仅仅是消费能力和价格因素,更来自便利性、商品选择的多样化以及物流效率的改善,这些特征与中国消费者的行为模式高度相似。正是这种消费端的结构性同步,使中国电商在供应链能力、SKU丰富度和体验设计上的优势,能够有效在英国市场转化为购买选择。
3)伦敦的产业优势:技术、金融与内容同时具备
伦敦难以替代的产业优势为中国电商出海提供了最合适的契机。
图源|伦敦发展促进署
首先,伦敦有着成熟的AI和数据产业生态,正在迅速赋能英国零售业。伦敦拥有欧洲规模最大、结构最完善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之一,其不仅吸引了海量投资,更汇聚了DeepMind、OpenAI、Meta、Google等国际头部企业,这是伦敦AI赋能零售的“算力优势”。
现在,伦敦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使用智能推荐、智能客服、预测性库存管理等技术工具。这意味着中国电商熟悉的“算法驱动零售”并非只在本土有效,他们同样可以在伦敦找到成熟的落地条件。技术基础到位,也让以数据洞察、用户画像、智能选品为核心的增长模式具备长期空间。
产品推广方面,英国传统广告行业强劲,根据2025年Credos智库的《Advertising Pays 2025》报告,英国2024年广告支出达666亿英镑,而其广告服务出口额达179亿英镑(全球第二)。而伦敦不仅是英国的创意中心,同时也是欧洲社交媒体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TikTok、YouTube、Instagram等平台正在取代传统广告成为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主要渠道,直播、短视频、达人测评加速影响购买决策。这意味着中国商家擅长的“内容种草+直播带货”模式,在伦敦具备受众基础和传播效率。
第三,伦敦深厚的传统金融根基与高度发达的金融科技生态,共同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且安全的消费保障体系。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枢纽,伦敦处理着全球约38%的外汇交易量,同时也在金融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2024年,英国金融科技企业融资总额达78亿英镑,其中伦敦便贡献了半数以上。这一成就离不开劳埃德银行、Curve、Checkout.com等行业领军企业的发展。
伦敦的金融科技生态让电商企业看到了新机会。多家领先的中国跨境支付企业,包括PingPong与万维OnerWay,都已选择伦敦作为欧洲布局的重要一站。它们的稳健运营,能够帮助越来越多的卖家在英国市场实现支付的“软着陆”,享受与流畅的运营体验。
此外,英国的法律制度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明确,为跨境零售提供了确定性环境。对中国卖家而言,这意味着品牌能够依规运营并稳步积累信誉,而不是在制度不确定性中承担额外风险,而对消费者而言,透明规则也保证了对跨境商品的信任。
中国企业出海伦敦:从输出商品到输出模式
对于中国电商来说,伦敦为其出海提供了非常理想的经营环境。而中国电商出海不仅仅是商品的输出,更重要的是要将完整的方法论和增长体系与伦敦的生态优势结合,真正让中国电商经验在伦敦落地。具体来讲,电商出海伦敦可以关注三个方向。
第一,将电子商务充分数字化。从短视频种草、达人测评到AI智能推荐,再到兼具娱乐属性的直播带货,中国电商完全可以利用伦敦成熟的产业生态释放潜力:伦敦拥有领先的AI研究能力和数字营销人才,广告、支付与社交媒体体系发达,为中国商家在海外复制“内容即流量、算法即转化”的增长逻辑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二,发现并解决伦敦消费者的切实痛点,是中国品牌在伦敦实现快速增长的直接路径。目前,伦敦线下零售业存在一定的周末歇业、标品补货慢、即时购买成本较高等消费者痛点,这些结构性特征让线上渠道承担了更多“替代性需求”。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卖家如果能够提供稳定及时的跨境物流、合理定价与高性价比商品,结合完善的售后、退换货与内容展示,就不仅可以拿到订单,还能在英国消费者心中建立信任与认知。这种“从卖货,到成为购物首选渠道”的过程,是中国电商品牌在海外形成长期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阿里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AliExpress已经做出了针对解决伦敦消费痛点的尝试,7月起已经开始在大伦敦地区推出“小时达”配送服务。消费者打开AliExpress首页,就能看到“Hourly Delivery”的标志,配送的商品包括零食、饮料、厨房调料及日用品等,以前等5天的快递,现在刷个剧的功夫就能送到家。
最后,从“有流量”到“有人购买”,核心不在折扣力度,而在信任机制:能否使用熟悉且安全的支付方式,配送周期是否透明可追踪、退换货是否便利、商品展示是否可靠。因此,品牌在伦敦的竞争优势不只是价格,而是“放心”。在这一点上,中国电商可以充分利用其十多年积累的经验,包括但不限于评价体系、运费险、可视化物流等,使服务充分适配伦敦消费者的需求。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