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费涨到离谱,利润像被吸血,流量红利没了还得拼命卷价格。”
如果你做过跨境电商,这段话大概率刺痛过你。
卖家们的困境其实很简单:供应链越来越透明,价格优势越来越小,而流量成本越来越高。想赚钱,必须找到新的逻辑。
有意思的是,最近几年蹿红的,不是某种黑科技产品,而是一个看似“幼稚”的品类:——毛绒玩具。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荒诞?可偏偏就是它,撑起了“情绪经济”的半边天。
1、为什么成年人比小孩还需要毛绒玩具?
在 TikTok 上,#plushies 话题播放量超过 80 亿次。主力受众并不是小学生,而是年轻的打工人。
为什么?
因为物质越来越丰富,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家下班之后需要的不是一台 PS5,而是一只不会骂你、不会背刺你、永远在身边的“毛茸茸”。
Labubu:长得丑萌,却成了东南亚的爆款。单日销售额破千万,TikTok 话题播放量超 10 亿。对年轻人来说,它不仅是玩偶,更是“社交货币”——拿出来就是标签,就是身份。
图源:网络
Getahug:靠“换装”杀疯了。节日款、盲盒、礼盒开箱……精准拿捏了“收集欲”和“养成感”。TikTok Shop 上线不足一个月就有近 50 万展示,两个月 GMV 超 11 万美金。
图源:网络
背后逻辑很简单:
毛绒玩具解决的不是“玩”,而是 “陪伴”+“情绪价值”。
而这个价值,能撑起比产品本身更大的市场。
别忘了,2024年中国玩偶出口额约 31 亿美元,其中 25%-30% 来自娃衣、配饰。衍生消费,才是真正的利润来源。
图源:网络
一句话:买一只玩偶,后面至少还有五次消费在等你。
2、为什么情绪经济在 TikTok 上爆得最快?
社交电商的逻辑,和情绪产品简直是天作之合。
视觉直击心灵:短视频把“可爱、治愈、惊喜”直观展现,观众心动时正好点下单。
UGC 病毒传播:成千上万用户自发拍开箱、拍搭配、拍“玩偶的一天”。你卖的不只是商品,而是用户的“故事”。
社群效应:点赞、评论、挑战赛(比如 #GetahugStyle),让用户找到同好,形成强粘性的情绪社群。
闭环丝滑:TikTok Shop 的“边看边买”,让人情绪高点秒下单,不给犹豫的机会。
换句话说,传统电商靠“刚需”,社交电商靠“心动”。
而情绪经济,正是最能触发心动的赛道。
3、跨境卖家的机会点:别只盯着玩偶
很多卖家听到这里,可能会说:
“那我也去卖毛绒玩具!”
但机会从来不在“卖什么”,而在 “怎么卖”。
几个值得注意的方向:
- 1️⃣选品逻辑
不要只盯着“可爱”,而是看能否引发治愈、陪伴、仪式感。毛绒玩具、解压小物、香薰氛围灯、定制品,都是情绪经济的候选。
- 2️⃣延伸消费
真正赚钱的是配饰、周边和场景生态。比如娃衣、家具摆件、主题套装。让用户“买一次,花五次”。
- 3️⃣玩法心法
情绪经济产品,必须讲故事。
发起挑战、鼓励晒单、合作垂直 KOC。最强带货不是广告,而是真实用户的故事。
- 4️⃣多渠道联动
TikTok 是爆点,但 Instagram、Pinterest 可以提前种草。让用户在不同场景下反复看到你的产品,直到下单。
4、情绪经济,是解药还是幻觉?
有人可能会问:
“这会不会只是短暂的风口?一年后没人买了怎么办?”
这是个好问题。
情绪经济的崛起,其实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如今在多数人生活中已基本满足,但人们并不会因此停止消费,而是向更高层次的“情感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迈进。
也正因此,情绪经济并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品类,而是一种新的消费逻辑。毛绒玩具的爆火,并不意味着明年不会换成“解压神器”或者“沉浸氛围灯”,关键始终在于:能否满足人们的“精神慰藉”和“社交分享”。
换句话说,情绪经济不会消失,只会不断换壳。
而卖家的挑战是:你能不能在趋势切换前,提前卡位?
跨境电商卷到今天,靠“低价跑量”的模式几乎走到尽头。
未来的突破口,一定是在高溢价、高情绪价值的赛道。
情绪经济 + 社交电商,就是一个黄金公式。
谁能洞察人心、讲好故事,谁就能握住千亿市场的钥匙。
问题是:
如果毛绒玩具只是“开胃菜”,你觉得——下一个能点燃全球消费者情绪的品类,会是什么?
等你在评论区给出答案。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