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运爆舱!海运降价!跨境电商物流何去何从?

行业资讯3个月前发布 Jasper
21 0 0

2025年8月,全球跨境电商物流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本报告聚焦于该月出现的关键动态,深度剖析其对全球运力、运价及未来趋势的复杂影响。

haiwaichang20250820215355

 

本月初,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及主要消费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传统的海运与空运市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由于此前几个季度新增的大型货轮陆续投入使用,海运主干航线的运力过剩问题初步显现,导致即期运价出现小幅回落,部分航线运价甚至低于去年同期。另一方面,随着拉美、非洲等新兴电商市场的崛起,以及北美市场对高时效性包裹需求的持续增长,航空货运,特别是电商专用包机的需求不降反升,运力持续紧张,运价维持高位运行。

值得关注的是,本月内,多家头部电商平台和物流巨头相继发布了新的物流战略。例如,有电商平台宣布将加大在欧洲和东南亚的海外仓布局,并整合更灵活的“海陆空”多式联运方案,旨在优化尾程派送效率,降低综合物流成本。与此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和部分地区极端的恶劣天气,也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构成了严峻挑战,导致部分航线出现临时性的运力紧张和价格飙升。

综合来看,2025年8月的全球跨境电商物流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卖家和物流服务商需警惕传统海运市场可能出现的“价格战”,同时紧抓航空货运和新兴市场结构性增长的机遇。构建更具韧性和灵活性的多元化物流解决方案,将是应对未来市场不确定性的关键。

市场综述

指标类型
KPI 名称
KPI 值
积极
全球航空货运需求增长率
11%
积极
全球集装箱吞吐量
895万TEU
积极
新增全货机航线
25条
积极
跨境电商包裹平均妥投率
95%
消极
亚欧航线平均运输时间
35天
消极
跨境物流平均成本上涨
15%
消极
全球港口拥堵指数
30%
消极
欧美主要港口等待时间
72小时

供应链多元化成为新常态
为应对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跨境电商企业正加速从单一供应链向多元化网络转型。此举旨在通过整合海外仓、前置仓等多种仓储模式,并结合空、海、陆、铁联运,来分散地缘政治及其他不可抗力带来的风险。企业通过优化全球库存布局和物流路径,不仅增强了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也显著提升了订单履约效率,确保了在多变市场中的稳定运营和消费者体验。

空海运力结构性调整与运价波动
2025年8月,全球物流市场呈现结构性运力调整。航空货运依旧是高价值、高时效商品的首选,但运力增长有限,导致核心航线运价维持高位。海运市场运力则相对充裕,运价趋于稳定,成为大宗商品的经济之选。为平衡成本与时效,“空卡”、“海卡”联运及中欧班列等混合运输模式愈发普及。这些“第四物流通道”为卖家提供了介于空海之间的中速、中价位选择,有效缓解了单一渠道的运力压力。

“最后一公里”配送挑战加剧
“最后一公里”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但在全球范围内挑战严峻。欧美市场面临人力成本高昂与效率瓶颈;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虽增长迅速,但末端配送基础设施(如地址准确性、配送网络)仍不完善,制约了妥投率与时效。因此,通过无人机、配送机器人等技术创新,以及众包物流、本地化合作等模式创新来优化末端配送效率,已成为各大平台与物流商的核心竞争焦点。

绿色物流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下,政府、消费者对物流的环保要求日益提高,推动绿色物流成为行业标准。市场趋势要求企业必须采用环保包装、优化运输路线、使用新能源车并建立回收体系。尽管短期内会增加成本,但长远看,推行绿色物流不仅能提升品牌形象、满足合规要求,还能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应用实现降本增效,构筑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技术驱动的智慧物流全面渗透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正全面重塑跨境电商物流。通过集成WMS、TMS与OMS系统,并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需求预测,技术已成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2025年,AI和IoT的应用更加普及,例如AI算法优化动态路径规划,IoT设备实现货物全程追踪。这些智慧物流方案提升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控性,使物流服务能以更高的灵活性和定制化水平,应对小批量、多批次、高时效的订单需求。

提前识别潜在风险

运力结构性失衡加剧,热门航线舱位难求
尽管全球整体海运运力趋于饱和,但优质、高效的运力资源正加速向大型电商平台和头部物流企业集中。中小进出口商和货代将面临更严峻的结构性运力短缺,尤其在欧美等热门航线上,“一舱难求”的局面在8月旺季将更加凸显,导致订舱困难、成本飙升。

空运价格波动性增大,成本控制面临挑战
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地区冲突及燃油附加费上调等多重因素影响,8月份航空货运价格预计将出现新一轮的剧烈波动。对于依赖空运以满足高时效性需求的跨境电商卖家而言,这将直接转化为不可控的物流成本,严重挤压利润空间,并对供应链的稳定性构成威胁。

多国海关监管趋严,清关合规风险上升
为应对日益增长的电商包裹潮,欧美多国海关在8月开始执行更为严格的入境申报和税务合规审查政策。任何申报不规范、低报货值或资质不全的行为都可能导致货物被扣、罚款甚至退运。这对企业的合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加了操作复杂性和潜在的经济损失。

“最后一公里”派送瓶颈凸显,旺季服务质量承压
随着8月返校季和促销活动的到来,欧美等主要市场的末端派送网络将承受巨大压力。劳动力短缺、派送效率低下等问题将集中爆发,导致包裹派送延误率和丢失率显著上升。这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满意度,对品牌声誉构成严峻考验。

新兴市场物流设施不完善,业务拓展受阻
虽然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展现出巨大的电商增长潜力,但其物流基础设施,特别是仓储、分拣中心和内陆运输网络,仍存在明显短板。计划在8月拓展这些市场的企业将面临清关流程繁琐、运输时效不可控以及整体运营成本过高等风险,从而阻碍市场开发进程。

haihaiwchang0820215428

运力和运价

2025年8月,全球跨境电商物流市场呈现出复杂而动态的图景。在需求端,受全球经济复苏不均衡和消费习惯变迁的影响,电商包裹量持续高位运行,但增速有所放缓。

在供给端,海运和空运主干线运力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集装箱短缺问题得到缓解,海运价格持续回落并趋于稳定。然而,“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仍是挑战,部分区域因劳动力短缺和基础设施限制面临效率瓶颈。地缘政治冲突(如红海局势)和极端天气事件,仍是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性的关键变量,导致局部航线运价出现短期剧烈波动。同时,以“全托管”模式为代表的新兴电商平台,通过整合和优化供应链资源,对传统物流模式构成挑战,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结构性调整。

总体来看,8月份的物流市场在运力供给趋于宽松的背景下,因结构性矛盾和外部风险,运价呈现出“整体平稳、局部波动”的态势,行业参与者需更关注供应链的韧性和灵活性。

供应链结构性调整与新兴电商模式的冲击
SheinTemu为首的新兴电商平台,正通过其“全托管”模式重塑跨境供应链。这些平台通过集中采购和规模化运营,直接锁定大量海空运力,在旺季对中小卖家形成“挤出效应”。这种模式将运力与平台生态系统深度绑定,使得价格决定权从公开市场转向平台内部的协议价。同时,Temu“半托管”等新服务的出现,要求卖家自行管理海外仓和末端派送,这不仅推动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结构性分化。因此,商业模式的创新已成为影响运力分配和价格形成的关键变量,传统物流市场正面临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全球经济复苏不均衡与消费者行为变化
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均衡直接影响着物流需求结构。在北美和欧洲等成熟市场,高通胀促使消费者转向更经济的海运选项,从而抑制了空运快线的需求增长。与此同时,东南亚和拉美等新兴市场虽贡献了主要的包裹增量,但当地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且末端配送等基础设施存在瓶颈。这种全球消费能力和偏好的分化,共同推动了物流需求从“时效优先”向“性价比优先”的结构性转变。为适应这一趋势,物流供应商被迫调整运力配置,增加经济型服务,这给整体运价的上涨带来了持续压力。

地缘政治与极端气候带来的不确定性
地缘政治与极端气候是影响物流稳定性和成本的关键风险。红海危机等冲突迫使航运长期绕道,显著增加了航行时间和燃油、保险等成本,导致亚欧等特定航线运价居高不下。同时,2025年8月发生在美国东海岸的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导致港口和机场运营中断,造成区域性运力失衡和短期价格飙升。这些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打破了市场的稳定预期,迫使物流服务商在报价中计入更高的风险溢价,也促使货主更加注重构建多元化和更具弹性的供应链布局,以对冲潜在的中断风险。

haiwaichang20250820215355

市场驱动因素与动向

2025年8月的全球跨境电商物流市场正经历一场由多重因素驱动的深刻变革。核心驱动力来自持续爆发的电商需求,预计2025年全球销售额将突破4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这种“小批量、高时效”的物流需求正重塑传统货运,尤其在年增长6%-8%的亚太航空货运市场。为此,物流巨头正积极调整运力,如中远海控开通“东南亚-北美”全链路服务,联邦快递增设欧洲物流设施,旨在优化效率,应对激增的包裹处理需求。

然而,市场挑战与不确定性并存。美国货运服务指数(TSI)在2025年6月环比与同比分别下降0.4%和0.5%,预示着运输选择受限和成本上升的压力。海运市场虽因新船交付出现运力过剩迹象,但专家认为市场能逐步消化。同时,地缘政治(如红海局势)和贸易政策(如美国对华关税)给运价带来剧烈波动,海运转空运的需求临时推高了空运价格,增加了长期定价的难度。此外,各国趋严的进口监管和税收新规(如中国8月实施的快递新规)直接推高了企业运营成本,这部分成本压力最终可能传导至客户端。

综上所述,尽管需求强劲拉动市场增长,但运力和运价正受到宏观经济、地缘政治及供应链内部调整的多重影响,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态势。

驱动因素
具体数据
影响分析
跨境电商需求持续爆发
预计2025年全球跨境电商销售额将突破4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亚太地区航空货运需求年增长预计为6%-8%。
巨大的市场增量推动物流服务向“小批量、高时效”模式转型,促使物流供应商投资新线路和设施以满足需求。
新兴市场崛起
新兴经济体GDP增速稳定在4%左右,中国增长率超5%。
新兴市场成为全球消费增长新引擎,对高附加值商品(电子、时尚产品)的需求增加,推动了对高效航空货运的依赖。
物流基础设施扩张
联邦快递启用荷兰、英国新设施,并计划2029年底前再建两个转运中心。速卖通在东莞启用首个全自动物流园区。
物流巨头通过扩张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特别强化了在欧洲及亚欧线路的竞争力,旨在缩短运输时效。
供应链服务整合
中远海控成功落地“东南亚-北美”全链业务,整合了拖车、报关、海运、清关和派送等环节。
端到端的一站式物流解决方案能显著降低跨境卖家的运营成本和沟通成本,提升整体物流效率和供应链稳定性。
运力结构调整与潜在风险
2025年6月美国货运服务指数(TS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0.5%。
数据表明运力供给面临挑战,可能源于运输选项减少和成本上升。这可能导致运力紧张,并推高部分航线的运价。
政策与法规变化
中国于2025年8月起正式落地快递行业“纳税新规”。
新的税收和监管政策增加了快递企业的合规成本和运营成本,可能对行业利润空间造成压力,并最终影响运价。

中国的挑战和机遇

2025年8月的全球跨境电商市场呈现出复杂而多变的态势。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消费者线上购物热情不减,尤其是在新兴市场的带动下,全球包裹量预计将持续增长。然而,运力的结构性调整和成本的持续上涨,正深刻影响着全球供应链的效率与成本。具体来看,航空货运因客机腹舱运力恢复而价格相对稳定,但海运市场特别是关键航线,正面临集装箱短缺、港口拥堵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运价持续波动。在此背景下,中国跨境电商面临着双重挑战与机遇。出口方面,我们需要应对海外仓布局不足、本地化服务能力弱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进口方面,则需解决消费需求多样化与供应链响应速度之间的矛盾。为了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中国企业必须加快构建更具韧性和效率的全球物流网络,深化本地化运营,并积极探索多式联运等创新解决方案,以有效应对运力波动和成本压力,抓住全球市场结构性调整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中国出口电商

2025年,中国出口跨境电商在持续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主要的机遇来自于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的深化,这极大地促进了与亚太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联系,为中国商品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然而,挑战也同样突出。首先,物流成本的波动,特别是海运价格的不稳定,直接侵蚀了出口卖家的利润空间。其次,欧美等成熟市场对物流时效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而我们在海外仓布局和最后一公里派送等本地化服务方面仍存在短板,难以完全满足当地消费者的期望。此外,来自东南亚等新兴制造中心的低成本竞争,也对我们的传统优势产品构成了威胁。因此,优化供应链、提升本地化服务能力、打造品牌效应,成为中国出口电商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中国进口电商

随着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多元化进口商品的需求持续升温,2025年的进口跨境电商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标品,而是越来越多地寻求来自全球各地的个性化、小众化产品。这为海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绝佳的窗口期。然而,这也对进口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的挑战在于,如何高效地整合全球碎片化的供应链资源,以应对小批量、多批次的采购需求,并确保物流时效和成本控制。特别是对于生鲜、奢侈品等高时效、高价值商品,传统的集运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发展敏捷、高效的直邮模式,并结合保税仓前置备货,将是提升进口供应链效率、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关键。

北美市场:高要求下的本地化服务竞争

北美市场(美国、加拿大)作为全球最成熟的电商市场,其特点是消费者购买力强,但对物流时效和退货体验的要求也极为苛刻。2025年8月的数据显示,尽管跨太平洋航线的海运运价有所波动,但航空货运的运力相对充足,为“中国-北美”提供了稳定的物流选项。当前,该市场的主要挑战在于“最后一公里”的派送成本高昂且效率瓶颈突出。亚马逊等平台通过自建物流体系(FBA)树立了极高的服务标杆,使得第三方卖家在物流上承受巨大压力。对于中国卖家而言,单纯依靠直邮模式已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必须加快布局本地海外仓,并与当地优质的配送服务商合作,优化库存管理和派送效率,才能在该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欧洲市场:合规与绿色物流的双重门槛

欧洲市场在2025年继续呈现稳定增长,但其独特的挑战在于严格的税务和环保法规。欧盟的增值税(VAT)改革和生产者延伸责任(EPR)环保合规要求,为跨境卖家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任何不合规的行为都可能导致商品被扣关或高额罚款,极大地增加了运营风险。在物流方面,中欧班列作为一种兼具成本和时效优势的运输方式,其运力在2025年8月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大件和重货商品提供了可靠选择。然而,卖家必须将合规成本纳入整体预算,并积极采用绿色包装材料和可持续的物流方案,以迎合欧洲消费者对环保的重视。这不仅是合规要求,也正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亚太市场:RCEP深化下的区域一体化加速

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持续推动下,亚太地区(日韩、东南亚)的跨境电商一体化进程在2025年显著加速。日韩市场成熟,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和包装细节要求高,物流网络发达,直邮小包和海外仓模式并行发展。而东南亚市场则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成为各大电商平台和卖家争夺的焦点。这里的挑战在于各国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物流和支付体系仍在完善中,COD(货到付款)模式依然普遍。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机遇在于利用地缘优势和RCEP的关税红利,将供应链优势辐射至整个区域。成功的关键是采取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在日韩市场深耕细作,在东南亚则需携手本地合作伙伴,共同建设和完善区域内的物流和支付生态。

新兴市场:高增长与高风险并存的蓝海

以拉美、中东和非洲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是2025年全球跨境电商增长最快的区域,展现出巨大的“蓝海”潜力。这些地区的互联网渗透率和年轻人口比例高,线上消费习惯正在快速形成。然而,高增长背后是显著的挑战。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清关流程复杂、关税政策多变以及本地支付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物流周期长、丢包率高,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对于希望开拓这些市场的中国卖家来说,必须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与了解当地情况、具备强大清关能力的本土物流服务商深度合作,是降低风险、确保交易顺利完成的唯一可行路径。尽管挑战重重,但率先成功布局这些市场的企业,无疑将获得先发优势和丰厚的回报。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