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亚马逊卖家社群普遍反映,平台的关键词权重分配体系出现重要变化。
多个卖家实测数据显示,标题中的关键词权重得到明显提升,而五点描述、产品描述及Search Term(搜索词)的作用相对减弱。
一、亚马逊关键词权重“大洗牌”
最明显的变化是标题里的关键词权重突然暴涨,影响力甚至是五点描述、产品描述、Search Terms(搜索词)等其他字段的2~3倍。
在之前的机制中:大家默认布局是“标题 + Search Term + 五点描述”。
尤其是Search Term,藏在后台能埋不少核心词,权重和标题差不多,对自然排名影响很大。
然而,如今卖家经过实际测试后发现,这种逻辑已经不再适用。
有卖家亲测对比了两个Listing:
A产品把核心关键词写进标题,只测评20单就排进了第18页,测100单直接冲到首页;
B产品关键词只放在Search Term里,哪怕测了几百单也进不了前十页。
差距之大,说明了一个问题:搜索排名对标题的依赖性越来越高,Search Term几乎失去了“拉排名”的作用。
说白了,标题才是关键词权重的主战场,Search Term现在更像辅助字段,检索能抓到,但排名不给力。
二、权重降低的两个原因
业内分析认为,这一变化可能源于两方面原因:
其一,自今年9月起,亚马逊持续开展关键词治理,重点清理标题中的滥用词和侵权词。
在此过程中,Search Terms的权重可能被“系统性降低”,目前仅保留基础的商品匹配功能,不再直接影响排名。
其二,AI检索机制的作用日益凸显。
亚马逊的AI系统更侧重于分析商品页面中前台可见的信息,如标题、五点描述等,而对后台Search Terms的读取则相对有限,因此权重自然向标题等前台内容倾斜。
三、卖家面对的挑战
随着权重向标题集中,新的挑战也随之浮现:
1、标题优化变难了:标题就那么长,核心词、产品属性词、使用场景词都要挤进去,还得避免重复堆砌,怎么安排得合理又有用,特别头疼;
2、侵权风险变高了:以前把敏感词、品牌词埋在 Search Term 里,不容易被发现,现在要放进标题,很容易被平台盯上,麻烦不小;
3、中小卖家更难了:热销产品的变体本来曝光就多,头部卖家更容易“霸屏”,中小卖家陷入 “越没流量越难出单” 的死循环,日子更不好过。
四、变体展示逻辑异常:头部卖家“霸屏”?
除了关键词权重调整,亚马逊的变体展示逻辑也出现了异常。过去,同一父体下的变体通常只允许展示一个自然位,以避免重复曝光。
但现在,同一父ASIN下的多个子体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关键词的搜索结果中,占据多个独立排名位置。
这意味着,在搜索结果页面,同一款产品可能会以不同颜色、尺寸等变体形式并列曝光,占据多个自然位。
这种变化无疑对中小卖家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头部卖家更容易实现“霸屏”,进一步挤压中小卖家的生存空间。
一位卖家举例说,在搜索“dress”时,结果页面可能同时显示black dress、white dress、pink dress等不同变体,即同一款产品以不同形式并列曝光,占据多个自然位。
“流量都被自己的爆款吸走了,等于品牌自己卷自己。”同时,投放广告的新款面临更高难度——“广告花得再多,也抢不过自己老款的自然位。”
五、、卖家该如何应对呢?
随着关键词权重调整,标题优化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卖家需要将最高搜索量、最匹配产品的核心关键词放置在标题前部,同时避免重复堆砌和侵权风险。
1、目前,卖家普遍将核心关键词放在标题的前面,按照“品牌名 + 核心词 + 属性词 + 场景词”的结构进行布局;
甚至有卖家会重复使用关键词,例如写成“iPhone case、iPhone 17 case、iPhone 17 pro case”,虽然这种方式看起来有些笨拙,但确实有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并非万无一失,同样存在风险。
如今算法更加敏感,一旦敏感词、品牌词进入标题,系统更容易识别并触发侵权,违规风险也相应提高。
2、别只盯着标题,还要注意标题的可读性,别光顾着塞关键词,影响用户体验;关键词再多,也得有人看得懂、愿意点。
3、配合A+内容和视频优化,提升整体转化权重
现在的算法越来越重视页面内容丰富度,特别是A+和视频板块,能显著提升转化率,对排名也有正向影响。
4、规避风险词,别因标题被封号得不偿失
敏感词、品牌词不要轻易碰,特别是不能随便拼接组合,标题侵权被抓的案例越来越多。
5、重视外部流量
新算法更看重外部流量对排名的影响,所以引入外部流量也很重要。
最后,如果你想全面学习跨境电商亚马逊,不知如何上手,如何选品打广告,可以找我们一对一实操教学。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