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吃鲸天下,作者:fufu ,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当不少车载品牌还在为海外市场 “找渠道、建认知” 发愁时,一家诞生于上海的小米生态链企业,已经把行车记录仪卖到了近 200 个国家,全球用户突破 1000 万,3 年累计出货量超 250 万台 —— 它就是 70mai。
不同于传统品牌 “靠经销商铺货” 的老路子,70mai 的出海破局,藏在 TikTok 的 “15 秒功能暴击” 和 Instagram 的 “场景叙事” 里。从东南亚街头的摩托车车主,到欧美自驾游爱好者,再到中东的豪车玩家,这个中国品牌靠一套 “社媒 + 红人” 组合拳,把 “行车记录仪” 从 “安全工具” 变成了车迷圈的 “社交货币”。
平台差异化:TikTok 玩 “技术炫技”,
Instagram 筑 “信任闭环”
70mai 的聪明之处,在于没把 TikTok 和 Instagram 当 “同款内容分发渠道”,而是根据两个平台的用户偏好,量身定制了完全不同的传播逻辑。
在 TikTok,它主打 “低认知成本的技术可视化”—— 毕竟这里的用户习惯用短时长去判断 “这东西值不值得买”。
汽车博主 @jakeschnatter 的一条视频里,没有复杂的参数讲解,只镜头对着 70mai Omni 360 全景记录仪,实景应用使这条视频收获 28.8k 点赞,评论区有人留言 “i have 70mai dash cam in all of my cars and absolutely love them”,自发形成二次传播。
更绝的是 @bengtures 的视频:没有剧情,没有旁白,只拍了 “人在车内发出指令,记录仪立刻精准转向” 的画面。就是这样一条 “极简互动” 内容,播放量飙到 660k,评论区清一色 “求链接”——70mai 把 “语音控制” 这个抽象功能,变成了用户一眼能看懂的 “炫技瞬间”,恰好戳中 TikTok 用户对 “新奇、实用” 的偏好。
而在 Instagram,70mai 换了种玩法:用 “场景叙事” 建信任。
汽车配件博主 @_ganesh_car_accessories_的视频开头,就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画面:摩托车突然逆行撞向汽车,而 70mai 记录仪清晰拍下了全过程。紧接着镜头一转,博主展示 “如何用 APP 回看这段视频作为证据”。这条 “危机场景→产品功能→服务保障” 的视频,播放量冲到 1193 万,很多用户评论 “看完立刻想给家里的车都装”。
科技博主 @mosttechy 则用 “剧情反转” 强化价值:视频里,一辆车追尾后反咬对方 ,眼看警察要判定责任,被追尾车主掏出 70mai 记录仪,前后双录画面清晰还原真相。这种 “用产品解决真实麻烦” 的剧情,让 “前后双录” 不再是参数表上的字,而是 “能帮你赢回公道” 的安全感 ——617 万播放量证明,Instagram 用户愿意为 “有故事的功能” 买单。
红人矩阵:
三类达人,精准击透不同用户层
70mai 没找 “粉丝越多越好” 的头部红人,而是搭了个 “体验型 + 技术型 + 服务型” 的红人矩阵,像三把钥匙,分别打开了不同用户的需求门。
第一把钥匙:汽车爱好者 KOL,激活核心圈
@jakeschnatter 这类 “每辆车都装记录仪” 的博主,本身就是 70mai 的 “理想用户代言人”。他们不用刻意 “带货”,只需要分享 “日常开车时怎么用记录仪拍风景”“朋友坐车时的搞笑反应”,就能精准击中其他汽车爱好者 —— 毕竟 “同好的推荐” 比硬广可信 10 倍。
第二把钥匙:技术测评达人,打消专业顾虑
不是所有用户都只看 “酷炫”,还有人关心 “停车监控灵不灵”“GPS 定位准不准”。这时候 @paanhanz 这类测评博主就派上了用场。他的视频里,没有浮夸的夸赞,反而客观说 “Omni 型号不支持动态识别,停车时得让车静止”,但紧接着演示 “APP 怎么设置‘有移动物体就报警’,GPS 怎么精准定位停车位置”,甚至实测 “晚上 10 点的地下车库,4K 画质能不能看清车牌”。这种 “先讲缺点,再讲优势” 的测评,反而让技术敏感型用户觉得 “真实可信”,很多人评论 “就喜欢这种不吹不黑的测评,决定买了”。
第三把钥匙:汽车配件博主, 解决安装痛点
海外用户买行车记录仪,常犯愁 “不会装怎么办”。70mai 找的 @_ganesh_car_accessories_这类 “汽车配件店老板”,正好解决了这个痛点。他们的视频里,不仅展示产品,还拍 “怎么调试 APP”。这种 “产品展示 + 安装教学“的内容模式,精准击中了海外用户 “想买但怕麻烦” 的心理,也让汽车配件博主成为 70mai 连接 “线上流量” 与 “线下服务” 的关键纽带。
内容底层:
把 “参数” 翻译成 “用户能懂的生活价值”
很多品牌出海栽在 “自说自话”—— 满屏 “4K 分辨率”“ADAS 系统”,用户却不知道 “这跟我有啥关系”。70mai 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技术参数 “翻译” 成了日常场景里的价值。
比如 “360° 全景录制”,它不说 “全方位无死角”,而是说 “能拍下车里朋友唱歌的样子,也能拍路边突然窜出来的小动物”;“4K 高清” 不说 “3840×2160 像素”,而是说 “就算晚上下雨,也能看清后车的车牌,出事故不怕没证据”;“APP 快速导出” 不说 “传输速度快”,而是说 “刚拍完自驾游视频,就能立刻发给朋友圈”。
它还特别懂 “安全” 这个核心需求,做了 “双重强化”:一方面用事故视频、碰瓷剧情,告诉用户 “这东西能帮你定责”;另一方面用停车监控、GPS 定位,告诉用户 “就算车停在路边,也能实时看有没有人刮擦”。马来西亚有个用户在评论里说 “上次车被刮了,对方跑了,多亏记录仪拍下来,保险公司很快就赔了”—— 这种真实反馈,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甚至连 “互动设计” 都藏着小心思:@bengtures 的 “指令转动镜头”,让用户忍不住想拥有;@jakeschnatter 的 “拍车内反应”,让用户联想到 “我下次跟家人开车,也能用它拍视频”。这种 “让用户有代入感” 的设计,让产品从 “冷冰冰的设备” 变成了 “能记录生活的工具”。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